花一周时间把《微信十年》这本内部书籍看完了,整本书写得像一本技术文档,看完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在尝试告诉你一些更底层的知识,而不是像某些励志读物除了燃起来,什么都没有学到。
以下思考均是看《微信十年》得出,可能与龙哥真实想法有所偏差,望有机会当面请教。
我想思辨的话题有很多,先罗列一下:
简单 vs. 护城河
功能的生命周期与使命
精细化强运营的最终命运
怎么理解”少就是多”?
什么是创新?什么是创意?
其实这5个部分我都有想说的话、想记录的知识点,但思考下来总觉得不够透彻,只有“简单 vs. 护城河”做了自认为比较深的思考,记录如下。
微信支付时输入的六位数密码、微信摇一摇极简的体验、春节摇一摇红包派发等方案,《微信十年》中龙哥一再强调了 简单 这个词,当有产品同学提出一个复杂方案时,龙哥的意思总是要产品同学把方案砍到最简单的状态,且要抓住功能的核心点。
但我当时思考到了一个问题,看产品相关的书籍时,经常会告诉我们如何构建产品的 护城河,这里我有的疑问是:如果一个产品做得非常简约,新功能被copy的成本很低,那么这个产品的护城河在哪里?
之前我在《产品思维已死? 我看未必》这篇文章中思考过 微信 的护城河:
1 | 猫眼的落脚点是现实中的电影行业,如果将来不再有电影(还是很有可能的),那么猫眼将没有存在的价值。 |
但在看完《微信十年》后我发现,微信用户的爆炸式增长其实和「通讯录」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真的和「通讯录」扩散功能强相关,按照人脉辐射圈,微信的用户应该是呈现指数型增长,而不是在某个阶段爆发增长。
那么我们怎么定义一个功能足够简单,触达用户核心呢?
龙哥有一个观点:一个功能要让用户觉得 爽 。
所以我大胆得出一个结论:一个新功能提供给用户时,在解决用户一个问题的时候,还能让用户觉得爽,就表明这个功能足够简单。
说到护城河,可能最初我认为的护城河是技术、是保密方案,但当下各个公司人员流动那么快,技术世界里基本不存在着所谓的护城河,技术的copy是相对比较容易的,那微信的护城河会是什么呢?
我思考的结果是:「给产品加的每一项功能,都可以在解决用户问题的前提下,让用户更爽一点」,这种产品理解,就是微信的护城河。
读书笔记摘抄
微信十年
WXG人力资源中心 & 微信公关中心
44个笔记
◆ 微信第一份产品文档
C 多台机器能同时登录一个帐号,且新消息同时Push到每台机器
A 每条消息前,显示:发送中(…)、发送成功(S)、已送达对方(D)三种状态,与Kik不同,这里不显示已阅读(R)状态
◆ 三星级团队的七星级产品
2005年2月18日,一篇名为《AJAX: A New Approach to Web Applications》的杂志文章描述了Google正在自家产品中应用的一项异步通讯技术,通过在后台与服务器进行少量数据交换,AJAX(全称:Asynchronous JavaScript and XML)可以使网页实现异步更新。这意味着,可以在不重新加载整个网页的情况下,对网页的某部分进行更新。
3.0版本结束之后,团队进行了全面复盘,Allen对整个3.0的得失做了一个很经典的总结: 「七星级的服务要七星级的团队铸就,当我们还是三星级的团队,那么我们就努力做好三星级的服务。」
◆ 简洁、快速、敏捷迭代
Allen给团队定下了一个规定,小组要奉行「1000,100,10」的原则:要求每人每个月要看1000个用户反馈,回复其中100条,并根据用户反馈做10个功能。
有一天,产品组收到了一封Pony的邮件,邮件中说大家要像广研团队那样,只要是用户问的问题就快速反应。这件事的背后,是一位用户晚上两点在新浪博客上提到,自己的QQ邮箱收取外部邮件有问题,Wawa两点半钟看到后,立刻在博客上进行了回复。这件事刚好被Pony看到,这是Wawa早期工作中最兴奋的一件事,「其实我挺开心的,最起码我们通过一个小Team就做到了这样的效果」。
「小龙说不要用人去解决,尽量用工具。在这个思路指导下,我们开发了很多提速高效的运营工具。」
「大家在QQ邮箱发文件的时候一般都是在正文写下『请看附件』,如果这个时候忘记上传附件,点击发送时会弹出一个提醒,询问用户是不是忘记加附件。这是非常美妙的优雅的创新,看上去一点都没技术含量,或者说没技术门槛,但是能想到这一个idea,能用这种方式来实现它,这是一件极难的事情。」
Felix记得有一次坐上Allen新买的路虎,「一上车,他就开始跟我介绍。他说你看路虎跟别的车不一样,可能外观上看跟别的车一样,都是车。但是坐到里面去之后,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多细节方面你会感觉到惊喜。小龙查过这一代的路虎和上一代的路虎有大概3千多个细节是不一样的,虽然这3千多个细节,当时还没有一一学会。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会不断的感受和发现惊喜。」
◆ 成为七星级产品
Allen在一次内部专访中提及对创新的理解:「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这个就是创新。」
◆ 阅读空间,一直都在
因公司战略调整,广播交付腾讯微博,连带产品名称一起交付了出去。Nico讲到这里时,提到了腾讯微博Logo来自于广研,「腾讯微博左上角那支蒲公英,是Allen指导Duqi『亲口』设计的,后来的微信Logo也像这样,Allen提出想法设计师执行」。
◆ 比短信快,而且免费
「我们希望能保持信息传递的即时性。而且,没有上线和离线的区分,你才能毫无压力地把消息发出去,而不用对着一个灰色的头像叹气呀。」多年以后,Allen在2019微信公开课PRO上分享了这个设计背后的思考。
Allen感觉到即时通讯信息和邮件内容的已读未读差别非常大,我们要给用户轻松愉快的体验。他说,『哪怕全世界都做了这个,我们也不能做。』」
◆ 小黑屋,有光
后台、客户端、产品、UI在一起按小时迭代。上午提需求,中午十一点进龙哥办公室讨论,然后次日凌晨两三点完成新的Demo。新需求、修改、上线、体验、新需求、修改……每天无限循环,团队转速飞快。
「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决策是很重要的,坐在一起沟通协作,效率不是简单地快一两倍,整体顺畅度差别很大,记得Kiro就坐在我旁边,我们联调程序的时候头都不抬。『搞定了吗』?五分钟之后,对面回答『OK了』。」当时刚刚接手后台开发工作的Bier回忆,「小黑屋代表着战斗力,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团队做了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一个房间、一个会议室、一个地理坐标那么简单。」
◆ 一不小心,微信发布
我一直觉得,移动互联网才是未来的方向,手机是人的肢体的延伸,甚至比肢体更发达,因为通过手机可以连接整个世界。而微信,是让人连接的工具,而且是比QQ更容易连接人们的工具(因为不用有添加好友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立即Send a message to Pony, or anyone)
◆ 会呼吸的对讲机
iOS客户端开发Lyle回忆:「过年后我们做了很多事情,我们心里都知道,正确的东西做出来之后,一定会慢慢地成长起来。但如果某些东西没做对,那种逆转是一定不会自然发生的。我们在那个阶段一直在找一件『对的事情』。」
Allen一直强调,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要让用户有一种爽的感觉。当时,米聊的体验是每条语音都要自己点下载,下载完成才能播。但Allen一直坚持要做到一个体验,就是我们默认先帮你下载好语音,你点一下就能播。这一个小小的差异会让交流的间隔感产生极大的区别。」Wawa说。「发语音的时候,语音按钮是用呼吸灯的形式闪闪的。接收到信息的时候就好像刹车一样的感觉,也是为了让你觉得很快、很爽。」
当时和Allen过设计的时候,他对语音按钮的模样并不满意,要求我们把按钮做成一种磨损金属的质感,在按钮中间磨损的最厉害。就像真的对讲机一样」,当时负责设计的Kink回忆。
我们会仔细思考用户使用的场景,」Justin说,「怎么样的时间、怎么样的地点、怎么样的人在用到微信的哪一项功能的时候会有怎么样的需求,思考这个很重要」。
◆ 跑得快但不跌倒
在后台开发Bier眼里,稳定的后台处理能力也是微信在用户体验上取得领先的关键:「我们跟米聊的后台团队交流过,他们自己的总结是,用户从100万到1000万的时候,他们的后台技术跟不上,导致后台经常崩溃,用户甚至会经常收到两三天前的消息。这一点上微信是早有准备的,我们很清楚,100万到1000万并不仅仅是乘以10,关系链都是网状的,用户之间会不断地请求交叉,这对服务器的冲击就是指数级的了。我们在这个阶段很稳地顶住了压力。」
「一个用户登录进微信之后,微信后台会派发一个票据,这个票据就是一个通行证,有了这个通行证你才可以在微信整个服务体系里面获取数据。游戏、开平等每个合作方找我们调接口的时候,我们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你们有没有用户的票据?这个票据比银行防护级别更高,暴力破解的话,你要用银河超算计算机跑个几年,但一旦你暴力破解,里面的东西会自动摧毁。我们会用备份来服务用户。可以说,票据是我们做安全最底层的命脉,我们只验证这个票据合法不合法,除了用户之外,我们自己也没有能力去看这些票据对应的用户数据。」Bier笑着说,「微信应该像一本日记,除了自己,谁都不能看。」
◆ 附近的人
Stephen认为对讲功能能够引起用户数增幅明显上涨最重要的原因是,这是微信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充分利用智能手机的特点来做产品功能。「对着电脑录音再发出去,这个操作就很傻。但是,拿着手机操作这套流程,就非常顺畅了。」
◆ 摇一摇,简单之美
Harvey试着摇了下Bump,突然间摇出一个女生。他十分惊讶,因为当时周围并没看到有人在用Bump。「我就觉得这个人肯定是假的,Justin说发个消息试一下。我就发了条消息,她竟然秒回了!真的把我吓坏了,怎么会是个真人!」Harvey回忆起这次「意外」时仍然非常激动。
◆ 朋友圈,不是相册
最开始,「赞」和「评论」是可以直接显示出来的,但后续为了保证内容在Timeline是主体,就把它们收到一个按钮中去了。负责设计的Kink说:「因为小龙觉得这不是高频动作,也没必要放在这儿占位置。其实一开始的版本很传统,第一眼感觉很漂亮,后来迭代了太多版,看到大家都已经审美凌乱了,甚至我自己都觉得越改越丑。」
这一版本的微信还采用了全新的宣传语:「如你所知,微信不只是一个聊天工具,一切从照片开始,你拍了一张照片你就拥有了自己的相册…」宣传语一直在强调照片,是因为团队并不想让用户发纯文字。小龙说:「因为对于一个普通用户来说,要他写一段字的难度远远大于他发一张图片。我们希望我们的产品是每个人都能用的,所以图片才是我们主推的功能。」
Allen发了条朋友圈:「他们看不到朋友圈里有机和精妙之美,看不到这是在IM关系链上做SNS的风险极大之尝试,以及我们如何规避这种风险;看不到接口公开介入第三方内容后可能的变化。当用抄袭来掩饰自身平庸而拒绝思考时,他们和我们的差距正在拉大。」
◆ 漂流瓶
漂流瓶亮相第一天,数据就非常好。当时负责QQ邮箱产品的Genie,连夜整理了一份用户反馈报告。Allen看到之后就说把漂流瓶项目交给Genie来负责。「其实我当时好尴尬,人家团队做了一个月,发布第一天就变成我主负责了。」Genie回忆。
总部邀请漂流瓶团队去做分享,Genie带着准备得很充分的PPT去了。「现场来听的人都级别很高,我讲完他们的反响很热烈,我自我感觉很良好。」Genie当时还兴趣盎然地把PPT上传到了KM上。
当晚吃饭,Allen突然很认真地盯着Genie说:「Genie你知道吗?你关于漂流瓶的分享全是错的。」
「不是吧?」Genie当时内心很震惊,心想,「我一个人做了九个月,做到了将近八千万的月活,至少不差吧。」Allen看到Genie诧异的眼神,又再次坚定地提出来:「漂流瓶每周都在升级,都在靠新的花样不断刺激用户,使用户维持在一个比较高的活跃水准上。这已经变成一种运营性的产品了,这不是我们应该做的。」
Allen提出微信漂流瓶只要一个瓶子,且只做一条一劳永逸的匹配规则,要避免定义复杂的逻辑和形态。
Genie拿着数据去找Allen,Allen解释:「这是自然的,不用管它,掉就掉,甚至可以当它完成了历史使命时就砍掉。」
这让Genie明白了要学会接受产品的生命周期。「思考清楚产品的本质,其他的东西就应该让它自生自灭,因为就算强运营,也只会越做越累,效果越来越差,无法改变一个产品的寿命。」
◆ IM工具转身,微信5.0时代
微信已经解决了人与人的交流,将来希望解决人与企业、人与设备的通信问题,微信要扩展沟通的对象和范围。
◆ 移动支付的时代来了
「我记得当时龙哥身旁还有一个老外,叫Luk。测试成功之后,龙哥还转过头问Luk,你们国家有这样的充值方式吗?」问完之后,Allen给Wawa提了一个建议,要把密码改成6位数,不然太麻烦。当下Wawa觉得有些为难,因为全世界都没有这么做过,业界普遍要求设置复杂的密码以保证安全。
「当时龙哥说了一句话,改不了的话,以后不要再过这个需求了。」
◆ 表情生态,自我进化
Allen提了一些要求,包括小团队作战、不要引入商业内容、不要人工介入排序、不要搞线下活动、不能有盗版和低俗内容等等。对于一个需要强运营的项目,这些要求等于切断了所有的资源。
◆ 关于WXG成立
作为一个新的业务团队,我也希望之前微信团队的一些理念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些理念,其实也是公司一直倡导的。在这里总结几点。
1.做对用户有价值的事情。
我们经常会在各种权衡中做取舍,在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想,这个事情是不是从用户价值本身出发的来考虑的。如果我们想的策略和用户价值有违背,哪怕舍弃短期利益,也应该维护用户价值。让用户看到你的努力,而不是同事和上级。
2.保持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因为它会体现在我们的产品和服务中。
解决纷争时,它会帮我们做出决定。如果我们认为用户不能被骚扰,我们就不会在产品中做出骚扰用户的行为。如果我们没有—致的价值观,我们的产品和服务就会割裂为利益的集合体。不做个人价值观和产品价值观的双面人。
3.保持小团队,保持敏捷。
希望我们在BG成立规模变大后,还能保持小团队心态,避免陷入官僚化和流程化里面。我们曾经禁止写PPT,认为那是形式化的体现。这有些武断,但目标是效率的最大化。我们还将继续限制招聘的人员数目,只招聘最优秀的人员加入团队。对一个优秀团队来说,人员也是少比多好。
4.学习和快速迭代比过去的经验更重要。
移动互联网变化太快,我们的产品也是业务思路,也希望是面向新的环境而产生。
5.系统思维。
记住我们的愿景:连接人,连接企业,连接物体。让它们组成有机的自运转的系统,而不是构建分割的局部的商业模式。我们专注于基于连接能力的平台,并将平台开放给第三方接入,和第三方一起建造基于微信的人和服务的生态系统。系统思维也会帮助我们建造透明公正的商业体系,让系统在规则下运转,避免人为的干预。
6.让用户带来用户,口碑赢得口碑。
用互联网的网状传递效应来推动产品和服务,一个例子是一个小小的飞机大战可以引发一场手机游戏的风暴。我们处在一个人人互联的时代,如果我们能让一个用户说好,这个口碑就会传播出去。将我们的创造力体现在各个细节中。创意不是宏图大略,而在于我们每天工作的点点滴滴,用户都能感知到。
7.思辨胜于执行。
执行力很重要,但更希望我们的日常工作是一个思辨的过程。我们提倡争论,在工作中通过辩理来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而非为了团队利益或者人际关系放弃思辨能力甚至思辨习惯。进步来自思辨。
这些朴素的价值观,希望融入到我们团队的日常工作中。
过去的三年,是微信从无到有的成长的三年。未来的三年,希望微信能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具备开放能力的系统,并培育出健康的生态。
◆ 公众号上线
公众平台上线之前,团队曾经纠结过是叫它「官号平台」还是「媒体平台」。今天打开公众号管理后台,网址依然是mp.weixin.com,这就是从最初Media Platform沿用到今天的小前缀。最终命名为公众平台,是对于「去中心化」的坚持。
直到2014年末,Allen在微信公开课PRO上第一次公开谈到了他对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和思考:
- 我们希望鼓励有价值的服务
- 我们希望公众平台能够帮助人们消除地理的限制
- 我们希望消除中介
- 我们希望我们的系统是真正的去中心化的
- 微信希望搭建一个生态系统
- 我们希望我们的公众平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 我们所有的考虑都会基于一个前提,用户价值第一
◆ 程序猿的一小步,程序的一大步
[插图]
Allen在朋友圈谈及小程序
◆ 第六章 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 微信广告,走向台前
2015年1月21日凌晨,微信用户在朋友圈里看到了一条来自微信团队的内容,六张黑底白字的图片上依次写着:它无孔不入、你无处可藏、不是它可恶、而是它不懂你、我们试图、做些改变。点击「查看详情」的链接,人们还会看见一句话:「广告,也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
「从那以后,我觉得每一个字体,每一种颜色,每一个标点符号,在你和用户见面的时候,就代表了你的一些观点或者态度。那一天Allen说,我想想,他说我们应该把用户当朋友,你要想一下,如果把用户当成你的朋友,在朋友圈的第一条广告你想跟他说什么?他用这个语言让我们开始去写几句话。」Leo回忆道。
◆ 红包,开启众妙之门
当时的红包领取有一个关键点,红包发送者是通过一个「微信红包」的公众号来收取通知,知道是谁领取了自己的红包。
某天团队在Allen办公室讨论时,Allen坚持认为这个已经积累几千万粉丝的公众号需要被取消掉。「我们团队都很不理解,如果没有这个通知的话,用户也不知道他的红包到底是被谁领了,到底还剩多少个。」
Allen把iPhone放在桌面中间,所有人都凑上来盯着屏幕上的iPhone桌面,「大家都可以拿出手机看一看时钟。」
沉默了一阵后开始有人反应过来,其实一个信息通知没有必要通过一个公众号推送这么重的形式来告知用户。红包领取的消息可以直接在聊天界面呈现,只需要在聊天界面上加一个快速入口,让大家能够看到领取的详细情况。
「我们也没想到在这么小的一个区域里面,可以通过惊喜的设计来完成这样的体验——既不打扰用户,又不用场景割裂的接收通知。」Wawa对这个产品点上的细节记忆犹新,与此同时设计同学Realxu也开始了对红包原生化的尝试。
◆ 用户价值:打开KA商户的钥匙
疑虑释除后,苹果又要求微信支付效仿早前接入的支付宝,在新用户通过App Store注册微信支付时,跳转到一个第三方页面进行重新注册。
「这是我们微信不可接受的。小龙当时给了一个原则,微信从来不会做第三方的网页登陆,我们需要在微信的App里面做验证,安全性是底线。我们希望尽量保持微信的原生体验。」
「这是苹果第一次从自己的原生系统里面跳到一个第三方的App去完成操作。虽然对用户来说直观上只是不需要在新的页面重新输入账号密码,但这个小小的体验优化也很值得我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