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户篇 & 需求篇

1. 那产品经理是什么?产品经理是站在上帝身边的人。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上帝是创造这个世界的人,而产品经理是创造一个虚拟世界的人,所以他也是一个创造者。从这个角度来说,产品经理这个岗位很刺激,因为他可以像上帝一样去创造事物。

但问题是,上帝知道怎么创造,而我们不知道上帝怎么创造,上帝说要有光,然后就有了光,但怎么有光的,我们也不知道。

2. 产品的演化

按照我的定义,产品经理应该像上帝一样建立一个系统,并制定规则,让群体在系统中自我演化。能自我演化才是最重要的。

3. “人”的重要特性。

(1)人是环境的反应器

我们只是很多”输入”的”输出”而已,如果没有这个环境的”输入”,今天的很多行为可能就会换一种方式了。

示例:

1
2
3
4
5
我做了一个实验,之前我发现,我在计算机前写微博,想不到要写什么好时,更多是看别人的微博来评论一下或者转发一下而已。这是"我在计算机前"这个"环境"下的反应。然后有一天我想,如果我不在计算机前,"环境"会怎么刺激我呢?

当我走在路上的时候,会有很多想法,我把它们记录下来,并整理成微博发出。我发现,我在路上记录的想法,和我在计算机前发的微博是完全不同的。在计算机前更多时候是评论和转发,而在路上,受到很多现实的刺激,想法很活跃也很跳跃,跟现实很贴近。我们知道,我们想的任何东西都是受外界刺激的,有时觉得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比如在微博上,你关注的人就是你的"世界"了,关注了十个人,总是看到这十个人的刷屏,你会以为你的世界就是由这十个人组成的。这都是可能存在的现象。

(2)人是懒惰的

(3)时尚是驱动力

我们做互联网产品不能太”工具化”,”工具化”看起来很是在,但它不能引起用户的连锁反应。特别是互联网本身就是一个连锁反应的场所。

(4)人是没有耐心的

我们不会去看任何说明书,买一件商品回来后,说明书马上会被扔到一边去。所以,如果不能让用户一分钟就爱上你的产品,以后可能就不会再来用了。我们也不要尝试去引导用户,去教育用户,没有人愿意去接受你的引导和教育。一定是他一拿过来就喜欢上才是最直接的。

(5)人是不爱学习的

(6)群体是”乌合之众”

群体智商必然是不如个体智商的,因为大家都喜欢趋同,向别人看齐。

(7)重视”草根”用户群

(8)从日常体验中发现本质

(9)让不上微博的用户来用你的产品

(10)人性化就是以己推人

(11)需求是满足人们的贪嗔痴

最后引用乔布斯的一句话”产品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

4. 你们是怎么确定一个需求的?

(1)99% 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

对于一个新点子,99% 的情况下否定是对的。假如有10个产品经理,每个产品经理每天都冒10个点子,那每天就是100个点子,如果要把这100个点子都想清楚的话,可能就需要100天的时间,那开发团队就累死了。所以,对于新点子,99%的情况下把它否定掉总是对的。当你要去判定这个点子该不该做的时候,很简单,否定、不做,就可以了。

(2)不要用户说什么就做什么

用户的反馈只是帮助你了解他们的想法,而用户的需求是零散的,解决方案是归纳抽象的过程。

(3)不从同类产品里找需求

(4)不要听从产品经理的需求

这里说的是,我们不要听从产品经理个人的需求。

每天花一个小时看普通用户在微博上谈论他们是如何用你的产品的,这个习惯一直坚持着。

这里要感知的是真实的用户,而不是业界的一些评论家。如果一个用户说这个东西太好玩了,那么这就对了,后面我会讲,为什么太好玩了就对了。如果一个新的产品出来,在微博上没有人说太好玩了,那么你可以认为这个产品就死掉了,它不会被传播起来。

(5)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产品

(6)找到需求背后的心理诉求

(7)心理满足的驱动力远胜工具甚至省钱

(8)”爽”胜过功能

二、设计篇

产品是进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有DNA的产品才会进化。DNA是产品的价值观和认知,产品在进化的过程中,怎么才能看起来像个生物体那样,有自己的内在?

1. 产品是进化出来的,而非规划出来的

前面提到过,产品是进化出来的结果,而非规划出来的结果。微信的每个版本该做什么,都是等上个版本发布后才确定的,我们不可能知道半年后的产品形态,每个版本的特性确定得越靠后越好,还取决于当时的整体用户环境,以及对当下环境的判断。

2. 把用户分为高中低端是不道德的

3. 先做产品结构,之后才是功能细节

4. 功能模块之间是有机联系的关系

5. 设计就是分类

6. 抽象方能化繁为简

7. 如果解决方案非常复杂,一定是问题错了

8. 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

前面讲了很多设计上的问题,到这里我想跟大家说,其实没有设计,只有解决问题。我们很害怕的一点是,很多人把设计工作想得非常高端,觉得这是一个很高尚的职业。其实我们每天都是在解决问题,而不是从事设计工作,只有把问题解决好了,才是做了一个好的设计,但不是为了去做设计而去解决问题。这是本末倒置的。

三、气质篇

1. 避免使用的词句

不用”吧”,比如立即注册吧;不用”哦”,比如”网速很慢哦”,很暧昧的感觉,不知道想干什么;不用勉强用户的句式,比如”你还不邀请朋友”;不用”成功”,比如”已保存成功”,有”已保存失败”吗?

2. 你没有竞争对手

在做产品的时候,我们经常提示自己或别人”你是没有竞争对手的”。微信没有竞争对手,也不分析竞争对手。重要的是我们想要做什么,而不是他们在做什么,与其去关注同行,不如关注未来,关注未来你可以想到你可以做的东西。

3. 是作品,而不是产品

作品可以打败一些功利的产品。作品会渴望完美。

4. 做有灵魂的产品

有个性的产品,它可能不完美,但应该像手工艺品那样外表精致,内在和谐。

但假如只是很功利地解决了一个成本很低的问题,那么成本低会带来价值也低的问题,意味着它是可以被复制的,没有太多的附加值。而未来创意才是价值所在。因为复制越来越容易,成本越来越低。而个性化和个体化的东西,它的价值会越来越高。

而我认为所有的明星应该有个自己的App,而不是大家都堆在新浪微博上,占用一条时间线来展示。哪怕是个人,也可以有自己的App,这样可能才是最合理的。

四、UI篇

在UI里面最重要的是条理清晰。有时我们会误认为UI就是怎么把用户界面表现得更绚丽一些,但是所有的视觉表现都不如条理清晰重要。

1. UI是围绕特性的,而不是特性围绕UI

2.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没有永远正确的教条

而且大家也不要把这些当成教条,当成一个启发就好。任何东西一旦说出来,变成了一个教条,它就已经错了。一定是你自己理解到的才是你自己的。

3. 经理上千个实战的锻炼,越多越好。

所以我非常相信一个理论:一个人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要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和专业的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