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即将过去,回首过去一年,可以将之定义为:生活要强制重刷我的认知,这个过程确实很痛苦。
但我选择接受,我在痛苦中反思,希望未来一年我可以脱胎换骨。
本篇文章中,我将主要讨论两个话题:
- 一个人如何变得更厉害?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
- 要关注哪些优秀的品质?要警惕自己陷入频繁放弃的局面。
一、变得更厉害要关注的领域
(一)厉害 ≠ 知识储备
在过去长达20多年的学习经验中,我所普遍信奉的变强大的方法是:增大你的知识储备,强化记忆。
这种方法在应试教育的目标下确实耐用,因为在学生时代,学生的厉害就是考得好、分数高,
知识点记不住,你其它方面能力再强都没用(总不能在做电磁题的时候,把麦克斯韦方程式给推导出来吧?)
但唯「知识储备」论的方式,随着所学的知识越来越多,可想而知会出现知识膨胀的问题:
当所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尤其是工作之后学的知识更宽泛,人天性中「遗忘」的特性将开始摧毁学习的信心。
产生了”反正学的东西早晚会忘记,那还学个P”的观点,于是一整个人从源头上就停止了学习。
为什么我对这个推演如此笃定?因为我曾经就是这样。
2021年我写了一年的技术博客,到了2022年,除了有”我研究过这个话题”的印象外,大部分知识点都被忘却了。
在以「知识储备」为首要目标的阶段里,我看世界的方式是:”这个我知道”和”这个我不知道”,这种两元的YES or NO 的关系,
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程序,像一个硬盘,而且是一个逐渐在老化的硬盘(因为遗忘,硬盘里的内容在不断消失),
与此同时我对未存储在脑海中的话题一概不感兴趣(因为不想暴露自己的无知),所以会慢慢变成一个:呆滞、木讷的蠢人。
如果有幸被一些鸡汤激活,我会变成:善言、博学的传声筒,而随着时间推移,又变成了:呆滞、木讷的蠢人。
毫不夸张,这就是我曾经经历过的阶段,这种西西弗斯似的前进方式,我认为这真的是世界对我的惩罚。
但是!这一切在我听到了音频节目后,我的思维体系彻底进化了。。。
(二)知识储备不是目的,逻辑思维才是
这个音频节目是看理想App的思辨能力课程,课程前几课就提到了”相关还是因果”、”滑坡谬论”、”是否可行和是否正确”、”平等、公平、正义”等逻辑思维的话题,我的大脑突然闪过一道光。
在行业内我经常听到过”底层逻辑”这样的术语,实际上面这些不就是底层逻辑吗? 这些逻辑不就是通用的能力吗?
写到此刻,我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我恨生活让我那么晚才觉悟,生活啊!你知不知道我过去因为不知道这套理念吃了多少的苦啊!你知道墙上的血印是深夜里的我恨自己不成的一拳吗?
在破解了唯「知识储备」的谬论后,我的视野进一步打开了,我认为,一个人是否成功,要衡量他如下几个方面:
- 逻辑能力
- 知识储备
- 表达能力
- 活力状态
- 经历体验
- 沟通能力
1. 逻辑能力
过去如此长时间缺欠对逻辑能力的培养和重视,未来一定要持续学习和培养,一口无法吃成一个胖子,一定要坚持训练。
在练习任何活动时,都可以进行一番自我的思辨,不要求多求快,要求精。
2. 知识储备
虽然说知识储备并不是现实生活中衡量一个人是否厉害的标准了,但如果是在应试教育上,知识储备一定还是最重要的,其它都是次要的。
但要注意一点,进行知识储备学习时,要想办法沉淀出通用的逻辑能力。
3. 表达能力
试想有多少个场景需要表达时,自己的表达要么磕磕巴巴、要么就像野蛮人,如何在介绍自己时落落大方,如何在描述技术项目时娓娓道来,这些都是要进行锻炼的。
你想30岁还是一个社恐人士吗? 你觉得一个社恐人士可能是一个厉害的人吗?
4. 活力状态
人的活力状态真的是不同的,要想办法提升自己的活力状态。比如喝咖啡,比如健身。
所有事件的推进都需要身体活力做为支持。
5. 经历体验
要去体验不同的事情,独特的经历和体验是任何知识都代替不了的,这就是你存在世界上最特殊的意义。
6. 领导能力
这点不言自明,领导力、领导魅力,一定是众多能力中最有吸引力的。
二、实践时要关注的品质
(一)又放弃?又重头开始?
首先,过去我很喜欢「制定计划」,我相信99%的人都没有我制定计划制定得全,但90%的计划当天都完成不了。
其次我很喜欢「重头再来」,喜新厌旧,在非关键的事情上浪费了很多精力。
接着是各种因素会「打破我的专注」,电脑、手机、猫、女友等等等,让我原本打算 学习、思考、锻炼 的计划被迫中断
然后我「性子很急」,在制作产品和学习时,着急要成果,如果一件事情需要持续做1个月以上才能做完,那么大概率我是会放弃的
最后我是一个非常喜欢讲究「性价比」的人,即使花了钱在我不关注的领域上,我也会想尽一切办法发挥它的价值,去消耗它,从而浪费自己的时间。
(二)对症下药,一一击破
1. 「制定计划」
我们先看一下计划本身有什么问题:
- 单词背诵50个
- 文章写2篇
- 听一级课程
这种计划制定讲究的是量,量最大的问题就是时间的不可预测。可能背诵50个单词全部都是很难的生词,花了2小时,也可能是简单的单词10分钟就搞定。
写文章时如果没有思路,那可能5个小时都写不出文章。一天是按24小时计算的,并不是按完成了多少工作计算的。
即使你完成不了你的工作,24小时也会过去,这种安排下时间久了就会放弃安排,失去自信。
所以一个合理的计划表,首先就不应该是「量」,它应该是按「时间段」安排的,比如9点到10点背单词,能背多少就背多少。
然后当确实不知道自己一天可以怎么安排时,你甚至可以不具体安排是什么工具,比如你可以安排9点到10点:学习。
2. 「重头再来」
我针对设计样式尤其喜新厌旧,比如自己的博客和手机屏保。时间一长我就会觉得这个布局真的丑,设计太不合理,接着又会重新花比较多的时间去做调整。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在设计之处,就要给设计样式留下可以便捷调整的空间,方便一键换装。
3. 「如何更加专注」
其实专注很简单,回想我的不专注的因素无非就是:电脑、手机、浏览器、微信、猫、女友,所以自己做事情之前,屏蔽掉这几个因素即可:
- No phone
- No Mac
- No Browser
- No WeChat
- No Cats
- No Girl
专注这件事非常非常简单,如果一个屋子里只有需要学习的书,那你肯定会专注的看书。
4. 「急性要慢输出」
急性子这是天生的,很难改,所以当我们发现我们再某些事情上,因为急性子可能会输出一个60分的作品时,这时要故意降低自己的节奏。
5. 要放弃「性价比」,追求「自我价值」
榨干商品追求「性价比」的本质在于贫穷观念作祟,觉得自己花了那么多钱,那么它就应该给自己提供超额的享受,
实际上你享受所花的时间成本对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消耗,要关注自我提升而不是消耗,这种自我提升可以是精神层面的提升,也可以是体魄的提升。
三、小结
2022总结就到这里,最后我提醒自己一句:”除了强化自己的精神素质,记得也要提升自己硬件设施,有些事能戒就戒了吧,别太幼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