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一直都在尝试在自媒体领域做一些创作,但出于知识分子的清高,一直怀疑自媒体的意义,今天这篇文章,让我明确要在自媒体的哪个领域发热更有意义。
知识点
- B站是公众号的视频版,更容易打造个人ip(关注推的很强)
今天听《乱翻书》这个播客 89.淘系和抖音电商的下一步 里面说到了,如果一个视频粉丝男粉比例超过70%,那这个账号的变现能力就会很差。
所以这给我明确了一个目标:如果要做自媒体变现,尽可能吸引女性粉丝。
有了这个基调,基本上就能反推出我之前做自媒体的一些错误行为:
- 比如发老色批喜欢的视频,吸引了一堆男粉,这是毫无意义的。
- 比如做阅读视频抖音,没有按性别去精准吸引,这也是没有意义的。
一、回溯做自媒体的心路历程
困惑一:没有沉淀的道路
我做过知识视频分享的博主,做过写文章的博主,做过分析行情的公众号,但在做这些内容时,当我流量比较好,总是觉得是运气,觉得自己不可再沉淀重新复现。
所以我做自媒体的第一个困惑是觉得自己写的内容,是否出爆款不可复现。
困惑二:老文重发的意义?
第二点是对自媒体价值的怀疑,我能长期输出的内容,绝大部分是我最近所学,但既然是我的所学,那么用户在其他平台上也一定能检索到类似的信息,那我再发一遍文章还有什么意义呢?
尤其是第二点,我和业内不少我认为比较优秀的开发者都聊过,他们都有同感,我称之为知识分子的自我洁癖。
最近在学习 系统分析师 书籍时,凑巧有一段关于信息、知识的定义,解答了我的困惑。
困惑三:如何评定一个文章/视频的含金量?
我做视频看文章时,经常看不出一个视频的含金量,包括自己写文章,有时浏览量很高,有时浏览量又不高,从我个人角度来讲,这个比较难解释。
二、写什么东西才有意义?
思考的基础
书籍是这么说的:
互联网上,最简单的、价值最低的是”数据”:比如:张小姐,19岁,大二。这些孤立的字段,就是数据。
我们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就可以生成信息,比如 “张小姐目前19岁,是大二的学生”,将数据进行关联,就变成了信息。
对信息进行再加工,就变成了知识。比如:”张小姐目前19岁,是大二的学生”,”李晓鸽目前19岁,是大二的学生”,我们可以推断出张小姐和李晓鸽是同一年出生的,这就是知识了。
总结下来就是:数据 ——> 信息 ——-> 知识
类比思考
以我之前写过的《3天时间开发App为例》,我在这个文章里主要介绍的是:工具的用法。
这些工具可以理解成数据,因为我的整理,整篇文章变成了 信息。
但这篇文章是一个 知识储备 几乎为 0 的文章。
如果要想加入知识,我可以对这几个平台进行对比,写出自己的感受。
接下来的规划
既然解开了之前的困惑,后面打算怎么继续做自媒体呢?
后面可以做 3 + 2 + 1 策略,也就是说一篇文章,数据占3份,信息2份,知识1份。
既然有固定的套路,我可以训练chatGPT帮我写AI文章,在AI趋势每日发表。
我的使命是向大众普及AI。